国用(《玄隐遗密》试译)

图片

经要真常论4

图片

国用一

原文:

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政。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人立之本在地,地利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

大意:

人与万物生长在天地人间,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繁荣与陨落的过程。顺着上天赋予万物生长的能量来颐养生命,称为文。当上天的能量呈现出一片肃杀的时候,那些需要进入死亡状态的东西自然就会消失,这个过程称为武。只有文武交替,天地间的万物才能和谐。

人的根本在大地,大地能够利益一切生命的根本在于它总能够在不同的季节显示出不同的能量状态,这样,百姓能够根据这种变化从事劳动,获得生存资料,但是,人向大地的索取一定要有节制。

原文:

知地宜,顺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故以正治,弗用之智。正,臣服而民心德。

大意:

掌握大地能量变化的规律,并且遵循这个规律来种植相应的作物;同样,有节制地使用百姓的劳力,反而能使国家富裕。有节制地收取税收,百姓就会富足,富足以后就会有羞耻感,就不愿意犯罪而遭受刑罚,这样,遵从国家号令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的养成是稳固国家的根本,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础。所以,治理用的是天地固有的规律,而非心机。这样就能做到臣子顺从,百姓有德。

原文:

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出之。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毋苛事,节赋敛,勿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

大意:

法度是行政的最高标准,因此,用法度治理国家,就不可以随意推出各种法度。所使用的法度应当必要而高效,只有做到公而无私,赏罚确信,治理才会奏效。

没有各种繁琐的杂事,节制地收取各项税收,让百姓能够正常地从事生产活动。

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有如家庭中父亲那样的威严,孩子才会在自己正确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有如家庭中母亲那样包容与亲和的德行,百姓才能尽其心力为国家服务。具备父母应该有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具备天地之德。

图片

图片

原文:

四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禁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观国者观主,观家观父。

大意:

具备天地之德和父母之行,做事就会有成效,就能够吸引天下的才德之士,就能够稳固国之根本。

认真仔细地执行天地的生杀之道,就能够与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关系融洽。号令符合民心,百姓就会服从。没有私心地爱及所有,百姓就会和国家同心同德。一国之主和一家之父,对于国和家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原文:

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凡观国,有六道:其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御,则社稷残,其主失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国忧而存。

主失位则国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谓戚国。主两则失其明。男女争威,国有乱兵,此谓亡国。嫡子父,命曰上逆。群臣离志,大臣主,命曰壅塞。

大意:

能够治理国家,就能够成为君主,能够把一个家治理好,就能够成为父亲。看一个国家是否有序,只要看以下三组关系:1、这个国家里面的父子关系。2、君臣关系。3、国家强大是否称王。

如果朝廷里有谋臣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就是这个国家的不安定因素,君主就很难驾驭这个国家,会失去作为君主应有的位置,社稷遭到破坏,国家失去根本。如果臣子不失其本分,即使国家有忧患也可以生存下来。

如果君主失去应有的位置,国政就会荒废,臣子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君主的命令就不会被执行,这种情况称为戚国,即一个令人堪忧的国家。

君主如果不掌握颁布政策的权力,国家就会失序。男女分工如果不明确,也会造成国家的混乱,称为亡国。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子关系颠倒,称为上逆。在一个国家里,臣子之间离心离德,且权力掌握在大臣手中,称为壅塞。

原文:

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谋臣在外位者,命曰逆成,国将不宁。主失位,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邻,在强国忧,在中国危,在小国削。

主失位,臣失处,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国将大损。主暴臣乱,命曰大荒。外戎内戎,天将降殃。国无大小,有者灭亡。主两,男女争威,命曰大麋。国中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

大意:

如果发生上逆和壅塞的情况,大国会被削弱,中等国家会遭受破坏,小国会灭亡。权力被某些臣子掌握,称为逆成,国家将失去安宁。如果君主没有做好本分,大臣做得很好,这种情况称为外根。这个国家很容易与邻国发生矛盾,即使是大国,也会带来忧患,如果是中等国家,就会带来危险,小国就会被削弱原有的实力。

君主如果失去应有的位置,大臣也不守自己的本分,称为无本。这时候,国家就会受到大的损伤。如果君主残暴,臣子混乱,称为大荒。这时候,内外都会发生战乱,上天也会降下灾祸。无论国家大小,都会造成灭亡的恶果。

如果君主失去了颁布命令的权力,国中的男女争夺地位,称为大麋。这时候,国中就会发生战乱,即使一个实力强劲的大国也会遭到破坏,一个中等国家会亡国,一个小国家会被别国灭掉。

图片

图片

附:全部译文

人与万物生长在天地人间,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繁荣与陨落的过程。顺着上天赋予万物生长的能量来颐养生命,称为文。当上天的能量呈现出一片肃杀的时候,那些需要进入死亡状态的东西自然就会消失,这个过程称为武。只有文武交替,天地间的万物才能和谐。

人的根本在大地,大地能够利益一切生命的根本在于它总能够在不同的季节显示出不同的能量状态,这样,百姓能够根据这种变化从事劳动,获得生存资料,但是,人向大地的索取一定要有节制。

掌握大地能量变化的规律,并且遵循这个规律来种植相应的作物;同样,有节制地使用百姓的劳力,反而能使国家富裕。有节制地收取税收,百姓就会富足,富足以后就会有羞耻感,就不愿意犯罪而遭受刑罚,这样,遵从国家号令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的养成是稳固国家的根本,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础。所以,治理用的是天地固有的规律,而非心机。这样就能做到臣子顺从,百姓有德。

法度是行政的最高标准,因此,用法度治理国家,就不可以随意推出各种法度。所使用的法度应当必要而高效,只有做到公而无私,赏罚确信,治理才会奏效。

没有各种繁琐的杂事,节制地收取各项税收,让百姓能够正常地从事生产活动。

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有如家庭中父亲那样的威严,孩子才会在自己正确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有如家庭中母亲那样包容与亲和的德行,百姓才能尽其心力为国家服务。具备父母应该有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具备天地之德。

具备天地之德和父母之行,做事就会有成效,就能够吸引天下的才德之士,就能够稳固国之根本。

认真仔细地执行天地的生杀之道,就能够与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关系融洽。号令符合民心,百姓就会服从。没有私心地爱及所有,百姓就会和国家同心同德。一国之主和一家之父,对于国和家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能够治理国家,就能够成为君主,能够把一个家治理好,就能够成为父亲。看一个国家是否有序,只要看以下三组关系:1、这个国家里面的父子关系。2、君臣关系。3、国家强大是否称王。

如果朝廷里有谋臣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就是这个国家的不安定因素,君主就很难驾驭这个国家,会失去作为君主应有的位置,社稷遭到破坏,国家失去根本。如果臣子不失其本分,即使国家有忧患也可以生存下来。

如果君主失去应有的位置,国政就会荒废,臣子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君主的命令就不会被执行,这种情况称为戚国,即一个令人堪忧的国家。

君主如果不掌握颁布政策的权力,国家就会失序。男女分工如果不明确,也会造成国家的混乱,称为亡国。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子关系颠倒,称为上逆。在一个国家里,臣子之间离心离德,且权力掌握在大臣手中,称为壅塞。

如果发生上逆和壅塞的情况,大国会被削弱,中等国家会遭受破坏,小国会灭亡。权力被某些臣子掌握,称为逆成,国家将失去安宁。如果君主没有做好本分,大臣做得很好,这种情况称为外根。这个国家很容易与邻国发生矛盾,即使是大国,也会带来忧患,如果是中等国家,就会带来危险,小国就会被削弱原有的实力。

君主如果失去应有的位置,大臣也不守自己的本分,称为无本。这时候,国家就会受到大的损伤。如果君主残暴,臣子混乱,称为大荒。这时候,内外都会发生战乱,上天也会降下灾祸。无论国家大小,都会造成灭亡的恶果。

如果君主失去了颁布命令的权力,国中的男女争夺地位,称为大麋。这时候,国中就会发生战乱,即使一个实力强劲的大国也会遭到破坏,一个中等国家会亡国,一个小国家会被别国灭掉。

         (本节完)

结束语

以上文字是笔者尝试性的翻译,由于学养和悟性有限,在翻译中难免出现问题,敬请谅解。如果我的问题能够引发读者更多的真知灼见,那也不失为幸事。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恕不参于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