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1日电 题:春节申遗成功,接下来如何做?
作者 贾云峰 联合国旅游组织(UN Tourism)专家
2025乙巳蛇年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习俗仪礼,更是中国人集体记忆的结晶,也是促进文旅消费的重要场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文化群体记忆在传承过程中有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和演述方式。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春节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应与时俱进,增强外部性、延续性和认同性。
春节的文化群体记忆特性
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记忆研究在德国蓬勃开展,并被视为新兴文化学的核心概念。文化群体记忆理论将记忆作为与文化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以集体起源的文化现象为记忆对象,解释集体性质的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通过巩固以集体为核心的主体身份认同,实现文化再传播。
文化群体记忆在传承过程中遵循特定形式,有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和演述方式,通常有三个要素,即外部性、延续性和认同性。
外部性是指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节庆活动、习俗等方式将隐形文化进行显性表达。例如,春节作为一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贴对联、逛庙会、吃年夜饭、拜年、地方民俗活动等多种方式表现,并形成持续近一个月的活动历程,具备典型的外部性特征。
延续性是指文化内容可以被延续传承,并不断更新迭代。中国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祀活动,表现了农业社会的时间感受和周期意识。历经几千年发展,时代更迭赋予了春节更为多样的内容符号。今天,随着国家科技进步发展,5G、物联网、云视频等技术创新了春节的表达方式,衍生出云拜年、电子红包等新的记忆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